期刊简介
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刊物,内容以普及为主兼顾提高,重点反映我区医药学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读者对象为各级医药卫生人员。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情报研究所
出版部门: 《广西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253-430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5-1122/R
邮发代号: 48-29
出版周期
创刊时间 1972
出版地区
出版地区
订购价格 460.00
杂志荣誉 省级优秀科技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广西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情报研究所
- 国际刊号:0253-4304
- 国内刊号:45-1122/R
- 出版周期:
-
广西精神卫生资源现状与应对策略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精神卫生服务资源现状,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对广西区内注册执业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的精神科进行调查,包括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医疗机构的建设情况、床位设置及地区分布、主要人力资源现状,以及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状况.结果广西提供精神卫生服务的医疗机构共有81所,公立医院占61.7%,三级医院占8.6%.编制床位7267张,实际开放床位14601张,精神科编制床位密度1.32张/万人.......
作者:江灼巧;陈强;黄国光;潘润德;骆伟娟;马阿军 刊期: 2018- 18
-
某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某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Beck抑郁自评量表对泸州市养老机构352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该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本次研究共发放352份问卷,回收350份,有效问卷346份,有效率为98.3%.泸州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社会支持总得分为(28.68±7.67)分,低于国内常模(P......
作者:孙子科技木;张宝露;陈卓园园;何琳;鞠梅 刊期: 2018- 18
-
阿尔茨海默病住院患者营养状况筛查
目的评估阿尔茨海默病(AD)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支持状况.方法采用2002年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调查老年AD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以体质指数、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为标准判断是否存在营养不良,并观察营养支持的实际应用情况.结果118例AD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为64.4%,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8.3%;>80岁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60岁以上患者(P80岁与71岁以上患者......
作者:陈恳;陈非;蒋平静 刊期: 2018- 18
-
深圳市毒蛇咬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深圳市毒蛇咬伤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深圳市244例毒蛇咬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致伤蛇种及受伤患者的性别、年龄、咬伤部位、地点、季节、月份、时间、气温等资料的分布特点.结果深圳市主要致伤蛇种为青竹蛇.受伤患者多为男性,以20~59岁多见;咬伤部位集中在腕、踝关节以下;咬伤地点多发生在草坪、山林、田野等地;毒蛇咬伤集中发生在每年夏秋季,以5~11月为主;傍晚或清晨、气温在27℃~31℃时咬伤......
作者:刘强;曾仲意;张聪聪 刊期: 2018- 18
动态资讯
- 1 95例121指不同类型的断指再植体会
- 2 幻肢痛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进展
- 3 盐酸纳洛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体会
- 4 镍钛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60例临床观察
- 5 阴道B超联合尿LH试纸监测排卵56例结果分析
- 6 三种方法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 7 鼻腔低度恶性血管内皮瘤一例报告
- 8 超敏明胶酶靶向超小超顺氧化铁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检测胃癌的实验研究
- 9 急诊直接PTCA及支架植入术的护理
- 10 高危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早期干预
- 11 白内障术前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
- 12 中毒与毒理科相关信息
- 13 CT引导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 14 成人肠套叠的CT诊断
- 15 子痫孕妇早期剖宫产18例临床分析
- 16 肺动静脉瘘3例的诊治体会
- 17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院内病死率的关系
- 18 道地通管汤对输卵管炎性不孕家兔PGE2、 PGF2a、CRP、IL-6的影响
- 19 易误诊为胶质瘤的非典型脑脓肿9例报告
- 20 剑麻皂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